2)第一百一十七章 它依旧在传承(今日三更)_我为国家修文物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率先开口了,她说道:“我先问一个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:小向你是怎么研究出这种修复技术的?或者说,这种修复技术是怎么诞生出来的?”

  向南循声望去,就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,正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上,对着他轻轻点头微笑。

  这老太太他昨天才见过,是来自西江省博物馆的专家李秀兰,跟楚天遥的关系很不错,两个人一见面就拉着手聊个没完。

  他点了点头,笑道:“好,既然李老提出来了,我就简单说一说。”

  “其实这种想法很早以前就有了,当初还在跟我的老师,孙福民孙教授学习的时候,他总是拿一大堆的古籍、古书画让我练习修补书页和画芯上的破洞。”

  “大家都知道,被虫子咬的破洞一般都很小,我们在修补的时候,要将补纸撕成比破洞略大一点的碎片,然后涂上浆糊,再小心翼翼地补上去。”

  向南说到这里,停顿了一下,又接着说道,“一张书页或画芯,上面的虫洞少的也有十多处,多的甚至上百处,那个时候我的修复水平很差,修补一张书页大概要花一整天的时间,修补画芯的时间就更长了,起码要三四天。”

  底下的那些中年修复师们闻言,顿时一脸无语。

  这意思是在说,我们现在的修复水平也很差?

  我们现在修补一张书页,起码也要一整天啊!

  向南显然没意识到,自己无意间装了个无形逼,他继续说道,“当时我就在想,如果有一种办法,不管大洞小洞,都可以一次性补好,那该有多好!”

  “后来有一次,我在看电视纪录片时,看到丹寨石桥古法造纸的过程,还有在造纸过程当中,纸浆池里的纸浆,顿时萌发了一个念头:纸张是用纸浆制造出来的,那么,如果把纸张还原成纸浆,用来修补书页上的破洞,之后再干燥压平,会不会又重新变成纸张?”

  “有了这个念头之后,这些年来,我一直都在不断试验。”

  向南说着说着,忽然又看向京城故宫博物院古书画修复专家熊禀生和钱昊良的方向,一脸感激地说道,“在试验的过程当中,我参考了京派绝技‘珠联璧合’留下来的记载,要用到天然碱性溶液,这为这项修复技术最终能够成功,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”

  “京派绝技‘珠联璧合’,它并没有失传,它只是换了一种传承的方式,如今体现在了向氏‘珠联璧合’之中。在此,我要对京派的各位前辈们,表达我深深的敬意和感谢!”

  “此外,向氏‘珠联璧合’修复技术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发明创造,它是所有古书画修复师前辈们智慧的结晶,只是通过我的双手,将它完整地呈现出来了而已。”

  “我希望,所有的古书画修复师们,都能够掌握这项修复技术,为挽救文物的生命,为续接华夏的文明继续努力!”

  话音落下,现场又是一片安静。

  几秒钟之后,先是前排的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周彤和刘其正、孙福民等人率先稀稀拉拉地鼓起了掌,紧接着,前排的专家们都抬起了双手轻轻拍了起来。

  到了最后,全场掌声如雷,欢声震天!

  “说得好!说得好啊!”

  周彤将头靠向刘其正的耳边,一脸激动地大声喊道,“文物修复界,就需要有更多向南这样的年轻人,我们的文物修复事业才会越来越壮大,我们的文物国宝才能最大限度的得到保护!”

  刘其正没有回答,只是连连点头,老脸之上满是欣慰的笑容。

  孙福民见状,一脸鄙视,心里在不停地碎碎念:“臭不要脸,向南是我的学生,我的!”

  在一片如雷的掌声之中,向南看到,熊禀生和钱昊良那些京派修复师们,脸上的神情也是激动不已。

  不是因为向南的讲述很精彩,而是因为,还有人记得京派绝技“珠联璧合”。

  它并没有彻底地湮灭战乱之中,也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消亡,它依然在传承,只是换了一种传承的方式,换了一个名称而已。

  它如今的名字——叫作向氏“珠联璧合”!

  向南看着面前激动的修复师们,脸上的表情依旧淡然如水,撒一个谎,真的好难啊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rwx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